听新闻
放大镜
申诉理由不成立也不能放手不管
2021-09-27 10:54:00  来源:检察日报

讲述人:戈建芳

单位:江苏省丹阳市检察院

职务:第三检察部员额检察官

感言:每一个申诉案件背后都有群众的酸甜苦辣

8月13日,我第一次见到周某,57岁的她坐在4人身后,呆滞眼神与年龄极不相符。

“我们5个人是来申诉的。”其中的陈某开口道,“李某自2016年到2018年欠了我们17名职工17.8万余元工资,现在他被判刑十个月,但是我们不服。”

“为什么不服法院判决,判轻了吗?”听完陈述后我问道。

“我们不是要把他重判,只想讨回工资,那是我们的吃饭钱。”陈某说。随后我了解到,她们5人是丹阳某箱包厂的工人,工厂已开了十几年,一直效益不错,后来因李某经营不善,导致经营状况每况愈下,2016年起陆续拖欠工人工资。2021年1月被法院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。但人判了,工资依旧没有着落,于是便有了5人申诉一事。

“老板欠了我8个多月2万多元工资,这对我来说是很大一笔钱了。”周某开口说了第一句话,“我去年被查出乳腺癌,开刀后要继续吃药,现在另一边也长了恶性肿瘤,可能还要开刀,家里实在是困难……”说着说着,周某哽咽了。

听她说完我长叹了口气,在接下来的沟通中,其余4人陆续讲述了家庭状况,她们均被拖欠工资2万元左右。洪某丈夫得癌症五六年了,她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。其余3人家庭生活也都捉襟见肘。

收下材料后,我仔细翻阅了卷宗,当看到判决书上“责令被告人李某支付17名职工工资178540元”的表述后,我明白5人不服法院判决的申诉理由并不成立。但由于工厂破产、李某入狱,她们的工资发还问题确实难以解决。这时,司法救助制度进入了我的视线。

将该案提交检委会讨论后,院里决定将救助人员扩大到全厂17名职工,并准备召开公开听证会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和人民监督员参与评议。

8月27日上午,我院召开了司法救助公开听证会。

“李某破产后名下并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,讨薪成功的概率很低,而这17名被害人大多家境贫困,部分家庭甚至入不敷出,我同意对他们进行救助。”“这种情况当然要救助,被害人并没有错,努力工作取得报酬是天经地义的,现在因为老板触犯刑律而拿不到工资,这不公平。”“我注意到多个被害人或其亲属患有重大疾病,如果连薪水都拿不到,她们今后的生活该怎么继续?所以必须救助。”

将近一个小时的听证充满正能量,听完案情介绍后,听证员一致同意对17名被害人进行救助。

“戈检察官,真的谢谢你,我勤勤恳恳给人家打工8个多月还拿不到钱,有时晚上想想就会哭,是你们让我重新确立了好好生活的勇气,也让我明白,世上还是好人多。”听完周某的话后,困扰我多日的酸涩情绪也渐渐散去。

申诉理由不成立,案件也不能一甩了之、放手不管。每一个申诉案件背后都有群众的酸甜苦辣,一个“小案”在她们身上其实就是“天大的事”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控申工作的检察官,我将为老百姓的利益继续勇往直前。

(本报通讯员林嘉欣整理)

  编辑:杨雨